保质期,通常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一般食品的保质期不仅仅涉及时间这一单一维度,还涉及食品的储存环境,应该在具体保存状态下分析食品的保质期。
商品是有生命的,在保质期之内销售完毕,就能体现商品的价值,超过保质期就一文不值,还有可能给超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么重要的事情怎样才能做好?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建立商品资料时,要注意与实际物品进行核对,确保系统中的保质期天数录入正确,建立好每种商品的保质期标准,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第二、验收时,要格外注意商品的生产日期,每一批次商品的生产日期都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次来的货,批次也不一定相同,这就需要验收人员认真查看,确保验收单录入准确无误。
第三、商品调换货时,一定要在进销存系统进行相应的单据流程操作;如果直接调换货,将会出现系统单据未调换,数据与商品实际生产日期对应不起来的情况,导致系统提供的数据无参考价值,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进行排查、修正。
第四、进销存系统只是理想地按照验收顺序先进先出,有时卖场摆放有两个批次的商品,顾客会优先选择生产日期较近的,这就容易出现货架商品已过保质期,但系统却无异常的情况。这就需要理货员要坚持先进先出的原则,及时对商品进行整理、排查,把控商品的保质期,适时促销或调换货,杜绝过期商品在售现象的发生。
我们应当看到,进销存系统是查看保质期的重要工具的同时,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要将该系统与超市商品管理相结合,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借助系统工具快速过滤商品,并及时对异常商品进行处理,对商品保质期做活性管理。如此,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对商品保质期进行管控,做好经营。
(信息部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