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经营与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一、经营的核心是什么?
经营核心从来就是产品!让经营、营销找到回家的路,必须从改变产品开始。营销不是凑热闹,也不是赶时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讲战略、不问过程的速成论(一下子来了灵感,认为别人能做到自己也很快或马上也能复制)、时髦论(受外界浮躁风气影响,认为如果不搞一次排场的营销活动,就显得没面子和落伍了)和拍脑门论(不经理智的集体或专业人士参加的头脑风暴,就盲目决定并投入资源)都是绝命论。没错,营销是要看潮流看市场,但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在商品上做出特色;同时着眼目标市场,进行商品定位和组合。营销者只是“高级产品代言人”,其角色就是产品资源整合与高水平运作,而不能舍本逐末,离开产品耍花架子;营销是衣服不是肉身,莫把营销庸俗化。
经营为了创富,但财富的别名叫行善积德。多想想消费者缺少什么产品与服务,然后真心实意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做就叫有商业道德,这才是商人该有的本分。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耍花架子,不从产品上下功夫为消费者排忧解难,不在服务上做消费者的知心人,一味搞形式、讲排场,不仅消费者不买账,企业经营上不去,也丧失了基本的商业道德,何谈行善积德。
一位朋友说,现在人都浮躁,有的人听天由命,有的人觉得一切事情都在自己智谋中,忙忙碌碌,其实还是都在命运里打滚。这话说的太好了,玩花架子最需要的就是所谓的智谋(智谋不等于智慧),这样的经营者最喜欢变着法子吸引消费者,狗苟蝇营,不惜大张旗鼓做广告做宣传,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不愿意扑下身子按照战略规划,一点点一步步做一些辛苦的日常功课,甘坐冷板凳,甘心寂寞,在商品品质、商品档次和服务内容方面寻求突破。如此失德之举,怎么会改变碌碌无为的命运呢?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想成就一番事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安心做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们真心实意为消费者着想了,命运一定会给我们一个公平的交代。
总之,产品,还是产品!做好产品基础管理就是最高商业道德。
二、管理的关键是什么?
积极的开拓是解决企业问题的根本,管理从来就是经营的辅助,如果没有积极的经营措施而一味增加管理手段,管理最终也难凑效。就管理者而言,应该看到必须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员工。管理者经常抱怨员工难管,但如果换位思考,员工也会觉得管理者难接近或者根本和自己不是一路人――站在山顶和山脚的两个人彼此都会感到对方极其遥远,矛盾与斗争也就产生了。但作为价值评判者的政府和社会应该看到,管理成败主要责任还是在管理者而非员工。如果管理者摆正心态,处理好利己心与利他心、个人权力欲与员工正当权益的关系,即使做不到“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当成是佛事,生活的任何地方都当成是道场”,达不到“众生平等”、“念念为众生”的境界,但只要心存善念,脑子时刻装着员工,经营管理工作也会和谐得多、容易得多。经营一刻离不开资本运营,但垄断的资本主义不代表时代潮流,当资本冷漠残暴的本性一再暴露出来,传统人文主义便自动回归,人力资源价值将受到应有重视,劳动报酬与人格品质将得到应有尊重。管理者如果逆潮流而动,把自己摆到员工对立面,管理成本势必居高不下,而其结果与目标相去甚远。管理者觉得经营管理越来越累,除却客观原因,主要是未能摆正心态,不知不觉走进了死胡同。管理本质是人心向背的管理,关键是利益的管理,抓住这两点,经营管理就是一盘活棋;人为忽视这两点,经营管理就是死路一条。而其余的管理办法与管理工具,只具有方法论意义,不起决定作用。
员工是企业的家人,也是企业的资源,那种把员工当成经营成本的做法是消极的、幼稚的、短视的,其背后展示的是管理者本性懈怠与懒惰,更是不愿有所作为的机会主义和无能作风。“机会不是天天有,该出手时就出手”,作为管理者,要珍视目前的员工,否则明天将失去更多的员工;要积极团结员工,和员工打成一片,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和谐的管理关系,赢得广泛的正向社会评价;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吸引更优秀的员工。
至理不繁,大道至简,万古不废。回归本源,踏实做事,功到自成。
(安全督查服务室 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