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 Internet Explorer 或使用 Google Chrome 浏览器。
如果您在使用双核浏览器,请切换到 高速 / 极速 / 神速 核心。

《自然不可改良》读后杂感

当前位置:首页 > 丰华报详情 >
2017-11-14
点击
  

《自然不可改良》读后杂感

  闲来无事,在网上读了何塞•卢岑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本是无聊时翻阅,读来却感触较多。
  随着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人类正在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加速对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进行着不计后果的破坏。如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已经千疮百孔,而孩子们却毫无知觉,狂欢依旧。
  何塞•卢岑贝格就是在认清了化学工业的内幕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业本身和环境的破坏后,毅然辞去供职多年的国际知名化工公司,走上了一条拯救地球母亲的艰难之路。期间他经营过专事风景造型的企业,担任过农业经济顾问,积极倡导“自然不可改良”的绿色哲学。1988年,他因在拯救热带雨林斗争中贡献突出,被授予诺贝尔特别奖――生存权利奖。1990年,他被任命为巴西环境部长,但很快又因反对利用外国资本开发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而被迫下岗。2000年5月2日,他成为被称为“生态农业中华第一村”的山东省莱芜市鹿野乡房干村的荣誉村民。“今天的卢岑贝格,正全力以赴投身到他的生态农场――该娅的建设,同时进行他的环球旅行,以近乎传教士般的热情,为拯救我们的星球而奋斗。”
  《自然不可改良》一书,是写给每位有良知的地球公民的醒世之作。卢岑贝格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关注大自然的生态问题,对现代工业走向、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理论、社会正义、贫困与进步,以及现代教育等诸多领域,提出了观念上的挑战,进行深刻的探讨与批判。他建议人类转变固有的观念,把地球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发展可再生农业,循环利用废料,最终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先知般的真理,似乎得不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并不能唤醒人类的良知。或许先行者总是难免落于寂寞的命运。
  卢岑贝格的所思所为,完全与“减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这一发展有机农业的初衷相吻合。他在书中提出的健康农业、再生农业、无毒农业等,都与我们有机农业不谋而合。但同样尴尬的是,有机农业也是寂寞的,它在世界的发展速度依然很慢。尤其是在中国,就连“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这一最基本目标都很难达成。一方面,有机食品的成本高,价格自然居高不下,难以让消费者接受;另一方面,有机农业的从业者鱼龙混杂,以假充真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让消费者信任;再一方面,政府对有机产业的支持不够,从事有机产业的企业或个人短期内投入较大,难以盈利,无法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品读《自然不可改良》,能感觉到作者与我们有机人一样,有着强烈的社会良知。但他对生态的人文关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却不是我们有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就会有政府支持不够、有机产品以假充真等现象发生。有机农业绝不只是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平衡也绝非仅仅是自然问题,最核心的还是人自身的问题:首先认识到,然后重视它,坚持做下去,就会逐渐解决好包括发展有机农业在内的一切生态平衡问题。因此要对人进行精神生态方面的教育,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让人类敬畏自然。到了那时候,人们不再短视,良知成社会主流,有机食品自然就是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的食品,真正做到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减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机产业最终目标。
  《自然不可改良》一书告诉我们:人不是万物之主,自然自有其生死。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不会长久。如同远古治水,堵只能一时解决水患,疏才是符合规律的长期对策。企业也好,人也好,还是要用良知做产品,用良心经营,按规律办事,老老实实地守护大自然。
                                           (禹田公司 逄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