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石磨
前些日子,沿虞河岸边散步,当走到虞河一大景点――鸢都大舞台时,眼前忽然一亮,这里怎么有一个用旧石磨盘铺成的广场?触景生情,我又回忆起了那遥远的童年时代。
我的老家也有一盘石磨,每次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我都见那盘石磨静静地卧在院子里。有一回,我对母亲说,这盘石磨已经多年不用了,拆掉放在一边吧。母亲即时很不乐意,她告诉我,这盘石磨已经跟随了她大半生,历尽沧桑,贫困的年代,是这盘石磨支撑了我们一家老小,功不可没,留着它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生活非常贫困。白面馒头对于一般人家来说,那是相当的奢侈品了,平时只能吃用玉米面或地瓜面摊的煎饼。
那时侯,父亲身体多病,生活不能自己打理,哥哥姐姐又在外读书,没人能帮一下母亲。为了置办一家人的饭食,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碾米回来,顾不上歇歇,泡上碾米后,去把磨盘刷洗干净,再将泡好的碾米端到磨顶,就一个人开始推磨。母亲一个人艰难地迈着步子,喘着粗气,一边用力推磨,一边用勺子不停地向磨眼里舀碾米,粗大的玉米粒从磨眼里淌下去,细细的玉米糊从磨嘴里流出来,厚重的磨盘发出沉闷的嗡嗡声,母亲柔弱的身体因用力也弯成弓形。推罢磨,母亲的衣服却早已被汗水浸透了。夏天好说,衣服很快能晾干,可到了冬天,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凉地贴在身上,着实让人难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用她那副瘦弱的肩头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石磨的周围,那圈清晰可见的印痕,就是母亲艰辛奔波的见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事儿了。在一个冬季寒冷的早晨,母亲起床后,去村东碾米。我也不顾寒冷,穿上衣服,悄悄跟在母亲的身后。尽管母亲极力阻止,怕我年龄小冻着累着,不让我干,可我想尽量去分担母亲的劳累和艰辛。我知道,我多付出一份力气,母亲就会减轻一份劳苦,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母亲。从此以后,我每天早晨都是早早起床,帮母亲推磨,然后再叫醒弟弟,一块吃饭,一起上学。
上高中后,在外地住校,再没时间去帮母亲推磨了,只能在周六回家拿饭时帮母亲推一回石磨,背上母亲摊的煎饼回校读书,并再三嘱咐母亲,推磨时千万要小心,别累坏了身子,而母亲每次都是笑笑,叮嘱我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不要挂在心上。
改革开放,家乡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渐渐地,电磨替代了石磨,母亲也终于从繁重的推碾捣磨中解脱出来。就这样,使用了几十年的石磨渐渐被闲置起来,可母亲始终走不出那对石磨的情结。每逢春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母亲虔诚地跪在石磨前,摆上供品,斟上酒,烧上香,嘴里不停地念着感激磨神的话,以祈求上苍降财降福,大地五谷丰登,保佑全家平平安安。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静神凝望着母亲,默默地祈祷祝福。我知道,母亲是在感恩石磨,感恩幸福的生活……
现在,老家的石磨依旧在院子里静静地坐着,与母亲朝夕相伴。每次回家看望母亲,我都对它充满着深深的敬意和无限的眷恋。
(市经信委 赵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