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又是聚会的节日,不宜远行,因此只能到周边转转。打开高德地图一看,周边路上的红线不少,看来人们生活好了,假期都外出游玩了。
还是去昌乐的方山转转吧,方山离潍坊并不远,我同事就住在山脚下的辛旺村,号称蓝宝石之村。朋友的水厂也近靠方山东麓,是少有的天然苏打水。我曾多次到过方山,但从未登临。
越近就越磨蹭,九点多了才开车前往,定上导航,寻访这个昌乐境内的第一名山。路上还是拥堵,只能不停绕行,到方山脚下就十一点多了。因为车上有几个吃货,出来寻找美食是第一目标,爬山只能算“副业”。所以就先到方山东麓的响水崖子古村吃饭。这个村我曾来过,依山傍水,村内古槐、古井保存完好,古屋尚有遗存,古宅修复得非常好,不只有砖砌的三尺巷,还有许多曲径通幽的小院落,响水河系贯穿南北,非常有特色,曾被评为“乡村旅游标杆示范村”。七尺巷的边上就是农家乐,木柴炒鸡、石磨小豆腐、地皮菜、粉皮炒松峨等土菜还是非常地道的。
饭后稍事休息,就向方山进发。方山上最古老的建筑是方山庙,在方山的西麓,离响水崖子村不远。开车从村里出发,绕行方山北麓的防火路,西行十来分钟即到。沿着黑色的火山玄武岩铺就的台阶向上,不久就能看见一个古朴巍峨的山门。门前立有一块石碑,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方山庙主体建筑自南而北,由山门、过厅、正殿组成。从山门墙上的介绍看,方山庙始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庙内外碑碣林立,古木参天,青藤绕槐,紫薇丛生。正殿前有一山泉,依势凿池,叫“方水池”,冬夏不竭不溢,终年清澈。池上砌一独拱小桥,叫“步云桥”,小巧玲珑,两侧石雕护栏,桥畔池边,数百年的黄杨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昌乐八景之首的“方水朝烟”,就出于此。正殿内,雕梁画栋,正面端坐着一尊身着朝服的金面塑像,从塑像的官帽看,应该是明代的官帽,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方山爷左右两侧有妻妾侍女,东西两端还塑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神。我对塑神有疑惑,怎么元代之前建立的庙宇,塑一个明代的人物做主神?一问守庙人,才知道目前祭祀的是明朝洪武年间昌乐的县太爷,叫于子仁,任昌乐县令时,受民爱戴,建庙纪念。
出庙门向山上攀爬,台阶两边全是古柏,虽不能和孔林比较,但在山东境内的山上还是非常少见的。据方山庙《柏树碑记》记载,方山原有松柏1500余株,其中元柏至今已历700余载。不知是当初植树乡民们别出心裁,还是庙内僧众暗藏玄机,将这1500余株松柏,规则地排列成一个硕大的“寿”字,把方山打造成了一座寿山,真是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方山虽矮,但登山的台阶非常陡,因为方山是蓝宝石的主产地,所以很多台阶就建在开矿后倾倒的废矿石上,坡度几乎有六十度。好在手脚并用,二十几分钟就快到山顶,山崖耸立,火山喷出的六棱体岩柱,根根直立,颜色黝黑,气势森然。
沿着石壁向上攀爬,渐渐就没有台阶了,只有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熔岩流,渐渐风化成了路,石体上气泡赫然在目,这也许就是蓝宝石的原矿吧。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波光粼粼的水库、高低起伏的山峦,美不胜收,果然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方山山体雄伟,平原突起,蔚为壮观。东携白浪河,西镇丹水河,北映孤山,南望汶河,大有主宰一方天地之气概。山上植被丰茂,松林森森,钟灵毓秀,气象万千,不愧为一邑之胜。
(资产管理板块 张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