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从朋友圈里,看到王老师写生作品,其中一幅是石碾,形象逼真,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石碾。
不知道石碾是什么年代的产物,好像从我儿时有真切记忆时,石碾就在那里。
我们六十几户的山村,有三盘石碾,在村东边小桥附近,有个碾棚,里面有大小两盘石碾。大石碾在碾棚靠东一些,小石碾在棚的西边一点。大石碾光滑滑地,泛着石青色;小石碾光溜溜地,泛着赭石色。随着父辈们驾鹤远走,再也没有人知道它们来自哪块石头,也不知道它们出自哪个能工巧匠之手。或许村里年长一些的人,还能知道些点滴过往,但也没有人详细探究,也就无从问起,不了了之。哪怕茶余饭后,也极少谈论此类话题。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们家那盘石磨,是我一个亲戚用斧头、凿子什么的,一下一下凿出来的。记忆像电影回放,云里雾里的,模糊不清。且不去探究我家石磨,单说说这石碾。那时的农村没有电,所以磨碎粮食就靠这三盘石碾了。虽然我们家住在村中央,离两边石碾几乎等同距离,但村西边那盘石碾去得极少,总感觉位置较偏,也许是走顺了的缘故吧。
没电的日子里,石碾几乎没有停止过转动,那些年龄适中的小闺女们,约好你家给我家挨号,我家给你家排队。于是乎,整个晚上,石碾都在不辞劳苦地转动。那些岁月中,家家人口多、吃得多,推碾就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旋律,有的八九岁的孩童,甚至不乐意离开碾棍,即便是自己家粮食碾完,换成别人家的粮食,也要继续抱着碾棍,一圈又一圈地行走在碾道里,好像感觉不到累。婶子大娘夸赞几句,那劲头就更足了。
东边碾棚里盘踞着一大一小两盘碾,在推碾的过程中,人们相互交流、无所不谈。这时的碾棚就成了人们聚集的中心所在。特别是下雨阴天,不能下地劳动的时候,有的人甚至带着板凳捎带着在这里干些针线活。
七十年代末,农村开始有了电,出现了用电的机器,既能碾碎粮食,也能磨糊糊,结束了推石碾的历史。石碾,在农村还偶有见到,已经很少使用。在城里生活的孩子们,回到乡村,也只是出于好奇,看上几眼,也有的调皮地空转石碾几圈。
时代不同了,社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也离开生长的乡村三十多年了。但记忆中推石碾的日子,是那样亲切,历历在目。是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是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
(热心读者 刘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