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 Internet Explorer 或使用 Google Chrome 浏览器。
如果您在使用双核浏览器,请切换到 高速 / 极速 / 神速 核心。

旅途里的求知课:守护心中的星光

当前位置:首页 > 丰华报详情 >
2025-09-02
点击
  双休旅途,我们从潍坊启程,经青岛、日照奔赴临沂,一路皆是不期而遇的惊喜。途中最动人的,不是山海风光的切换,而是孩子眼里始终闪烁的探索的“星光”:
  每次回姥姥家,除了雷打不动的“赶海之约”,还有个专属的“夜间节目”,拉着姥姥的手,去村里的小广场散步。夜色静谧,虫鸣蛙叫清晰入耳,繁星在天幕上闪烁,他会指着星星追问姥姥:“那是什么星座呀?它为什么叫北斗星?”路过姥姥的菜园,他又会好奇地追问:“这些蔬菜什么时候能成熟呀?能不能带些种子回家,种在我们家的阳台上?”走进琅琊古城时,热闹的人声与繁华的景致扑面而来。我原本以为,他会像我一样,走马观花打卡拍照,可他却沉浸在古城的实景演出里,眼神专注得发亮。我几次轻声问他“开不开心”“好不好玩”,他都浑然不觉,只一脸认真地盯着舞台上的武将与文人。演出落幕,他的“提问模式”再度开启:“妈妈,我长大了当武将好,还是当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家好?”“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到底谁更厉害呀?”“姥姥家在琅琊镇,这里也叫琅琊,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琅琊呢?”
  当时的我,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耐心告急,只能含糊地敷衍作答。直到返程路上,我因无聊随口问他:“爬过山、看了海,你有什么感受呀?”没想到他一口气说出了好多词语:大山雄伟,有压迫感,感觉自己好渺小;大海一望无际,波澜壮阔……那一刻,我惊讶于孩子真的认真感受了、思考了并且能说出一些我意想不到的词语。原来这就是“求知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课本里的知识点,不是工作中的考核指标,而是对世界保持“初见般的好奇”:是听见虫鸣就想探寻声源,看见星星就想追溯轨迹,遇到未知就忍不住追问“为什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些成年人,已渐渐弄丢了这份“初见之心”。逐渐习惯了程式化的生活:清晨按固定路线上班,对着熟悉的报表机械录入,遇到问题先找“过往经验”,甚至连旅行都成了“打卡清单地完成”。尤其是在基础岗位上,重复的流程磨掉了探索的热情,我们渐渐把自己困在“执行者”的角色里。就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运转得越来越熟练,却也越来越麻木。世界变化快如闪电,唯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能让我们从“被动接招”的状态,进化成“主动拆解谜题的高手”。求知欲从不是孩子的专属,而是成年人对抗麻木、保持鲜活的秘密武器。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日常工作里守住这份珍贵的好奇呢?
  一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接到任务时,别急着动手,先停下来思考“这项任务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关键点在哪里、它与其他工作有什么关联”。试着建立系统视角,从不同维度看待问题,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哪怕是跨界的知识,也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去探索。
  二是勇于打破常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待在舒适区里,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但创新思维恰恰要求我们跳出框架,敢于挑战常规。当发现某个流程存在改进空间时,别怕提出想法;也可以尝试“逆向思维”,从想要的结果倒推,看看能不能找到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三是学会与他人协作沟通。没有哪项工作能靠一个人、一个环节完成。提出疑问后,多和不同环节的同事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与经验,从多元视角接收信息,或许就能在碰撞中找到兼顾各方需求的最优路径。
  四是保持持之以恒的耐心。求知欲的实践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优化流程需要反复修改方案,可能学习新技能需要熬过枯燥的入门期,可能提出的疑问暂时没有答案。但就像种子需要时间才能发芽,求知欲的培养也需要持续的积累。从“做完”一件事,到“想透”一件事;从“看见”表面,到“洞察”本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从“执行者”成长为“思考者”的蜕变。
  旅途结束时,孩子把从姥姥家带的种子种在了阳台的花盆里,每天都会去看一眼。他说:“等种子发芽了,我们就知道它长大是什么样子啦。”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求知欲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得到答案的瞬间,而是始终保持“期待成长”的热情,对一颗种子成长的期待,对一个问题答案的期待,对自己未来可能性的期待。
          (财务部 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