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每逢春节,都好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气氛。
小的时候,过了腊八就开始扫屋子了,这不仅仅是扫去灰尘的意思,它还寓意着扫去一年的不如意。到了腊月二十二、二十四这样的双数日子就开始做馒头。这做馒头可是个力气活,面要硬,而且要反复揉好几遍,这样做出来的馒头才够香,够劲道。我们不光做圆圆的大馒头,还有“元宝”,“金鱼”,可漂亮了。就我们农村那种大锅,要蒸四五锅。馒头入锅了,大人们在烧火,小孩子们在胡同里玩。与以往不同的是,因为快过年了,孩子们难掩喜悦的心情,玩得可兴奋了。再看看家家户户的烟筒,都冒着烟,烟慢悠悠地飘在空中,年味越来越浓。
到了年三十,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饺子馅儿了。“梆梆梆”,剁白菜、剁豆腐、剁粉条……虽然累但很快乐。一大盆饺子馅儿一大坨面,足足可以吃上好几顿了。包完饺子就要贴春联了。贴春联是很讲究的。每一扇门都要贴上福字,大门上贴长长的对联和横批,炕头上的“抬头见喜”,大门外的“出门见喜”,就连自行车上也贴上“出入平安”,等等。
我们农村的习俗是:到了傍晚,要在天井里放上豆芥,寓意是:放豆芥出秀才。每一扇门后还要放桃枝,寓意是辟邪。在大门外放拦门棍,寓意是:拦住所有不好的东西。
晚上终于可以歇歇了。一家人在一起,炒几个菜,喝点酒,看着春晚,其乐融融。到了晚上十一点半一般就要下饺子了,此时鞭炮声此起彼伏。下熟饺子,大人们叫孩子吃饭不能叫名字,说是怕孩子的名字和老一辈的名字重名,那样不礼貌。我们称这个时候叫“五惊”。听父母说“五惊”能主宰你一年的命运,所以父母都让我们少说话,生怕我们说错一句话。
初一早上我们早早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穿上漂亮的鞋子,甭提多高兴了。成群结队的小伙伴挨家串门儿,见面都说过年好!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两块钱、三块钱,放进自己的钱包里,想想那时候就觉得好热闹。
(银枫店 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