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健康企业 不断满足社会关切
2017-11-14
点击次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全民健康意识越来越高,保健需求早已成为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社会对于健康的关切不仅是政府有关部门和药品、保健品企业的责任,也应是其他所有企业、特别是相关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责任。
据悉,2017年2月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创新方法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协办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正式走进校园。这是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的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重大举措。”目前,北京、辽宁等地已经开启试点工作。这一消息对于促进全民健康意识和相关需求增长,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保健意识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忽视与漠视这一需求,企业最终将逐渐失去市场青睐,变得无路可走。着力打造健康企业,不断满足社会关切,核心是生产与经营有健康保障的产品。综合说来,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健康的开发、生产和市场监管意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就是爱,对社会的爱,而不是其它;失去了爱,一切经营都是势利与虚伪。新产品开发、生产,其出发点必须是满足社会健康需求,如果仅仅为了眼前市场和利润,罔顾社会健康需求,必定会遭到社会抛弃。今年年初,台湾某集团无奈宣布旗下的某方便面企业解散,其爆发点源自两年前的垃圾油品事件;最近,网上曝光某橙汁饮料不含一点橙汁成分,完全是色素加糖水,相信不久这个产品也将遭到淘汰。市场是大道畅行的场所,“‘道可道’,非‘小道’”。如果开发和生产狗苟蝇营偷工减料,行见不得人之小术,挣昧心之钱;如果市场监管部门也成了睁眼瞎,而置消费者健康于不顾,那么,不仅生产者、监管者受到惩处,也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把整个行业带入停滞的深渊。同时,各种以降低成本为口实而降低产品质量、缩减使用时间、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就会频出不穷,健康和长久运营就无从谈起。
第二、要有健康的制度、条件和现场管理。健康生产经营制度健全,建立严格规范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硬件条件,并跟上现场管理,使每一个环节和流程、每一个硬件做到位,健康的产品才有保证。食品生产、经营不能差不多就行,也不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样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就难以保证完美无缺。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要求,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凑合不得,哪怕生产、经营暂时出现亏损,也不能让产品出现丁点儿瑕疵。制度和操作细则,生产、经营环境与条件,到位的现场管理,构成对原材料、生产、储存、物流、销售、回收等基础环节的基本保障;离开了这些要件,地沟油、毒韭菜、毒生姜、毒米线、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膨大剂、过多氢化、过度添加以及亚硝酸盐等问题就会纷至沓来,消费者健康需求焉有保证?
第三、要有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员工。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员工,企业基业长青是一句空话。身心健康是职业健康运行的基础,但是职业疾病以及心理扭曲等问题,在企业某个阶段或者某个环节往往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由不得我们不给予重视。颈椎病、腰椎病、神经衰弱、高血压以及过劳死等身体衰退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没有多余精力肩挑企业经营重担,或者不愿继续身体力行推动业态创新发展;而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常常情绪失控、感情偏执、目光狭窄、贪恋钱权,不能正确处理日常工作关系以及与客户、顾客的服务问题,从而在某个环节丧失顾客与市场;更严重的是,在某个要害部位或问题上,持续的心理不健康会时刻向板块、部门传递负能量,对企业长久健康发展形成障碍。有眼光的企业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加以解决。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阳光,三者相因相成。关注健康消费,从企业自身做起;着力打造健康企业,不断满足社会关切,是企业责任使命。生产经营健康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底线、红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抱持健康生产、健康经营理念,如同抱持高效经营、规范管理、人性服务、安全生产、绿色发展、和谐社会等诸多理念一样;进而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设立健康管理服务部门,为企业经营设立一道监管屏障,杜绝问题产品危害社会,同时为社会和员工提供各种健康服务,让健康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及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人力资源部 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