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诚信文化落地
诚信文化源自对社会、对员工、对规律的诚敬,即上对苍天、下对黎民负责。企业各项工作的落地说到底是诚信文化的落地。
诚信文化的落地大致包括决策落地与执行落地。不论决策还是执行,其出发点必然是诚信,即顾及社会大众利益与企业永续发展。如果为了眼前利益和一己之私而罔顾社会利益,甚至危害社会、祸及子孙,则必然难见容于社会。企业一靠经营二靠服务,如果商品质量存在猫腻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如果服务质量与价格背离社会需求,也不会真正落地。不论经营还是服务,其执行主体是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员工是企业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而非“被统治者”。管理者不能抱有特权思想与官僚主义作风,要把员工当成平等的一员,一切决策必须念及员工成长和员工福祉。如果企业不珍惜员工,员工也不会奉献于企业,更不会有激情与创造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不少管理者的思维盲区,也是导致人心不稳、难以持久的痼疾――“站在山脚与山顶的两个人,在对方眼里同样渺小”。
执行与决策都需要落地,而好的决策者首先应是一个好的执行者。好的执行者脚踏实地体察下情,与一线员工打成一片;好的执行者不好高骛远,而是盯住一个具体问题执行到底,这样就容易在员工中树立诚信、务实的形象,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拥护,事情就容易做成。所以,执行不到位的人也就难以承担正确决策的责任。如果只是承诺得天花乱坠,规划得冠冕堂皇,分析得头头是道,员工也不会买账,因为这样的决策要么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要么脱离员工,使他们劳而无获;要么形成新的负担,为企业埋下隐患。
现在,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浮躁之气,膨胀的冲动、攫取的冲动、机会主义的冲动甚嚣尘上,而默默无闻、平心静气、一心一意做事的作风却鲜有耳闻。在这样的风习浸淫下,有的企业陷入盲动而不是深耕,有的企业变得好大喜功而不是冷静,不是安心让战略落地以逐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是讲排场比阔气铺摊子,忙忙碌碌,什么环节都水过地皮湿,到头来连自己是做什么的都不清楚,让员工苦不堪言,让同行讥为笑谈。如此这般,如何落地?
诚信文化既然是对社会、员工、规律的诚敬,其体现在企业行为上理应是厚道做人、厚道做事,不盲从时尚,不见利忘义,决策与执行始于公心、终于公益,光明、淡定、公平。企业是做生意的,生意者何?顾念苍生之心意也。“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今天是昨天的果,今天是明天的因。惟有诚信,方上不愧苍天,下不愧黎庶,中不愧我心。诚信者天助。决策以公益,而执行到位,员工喜欢,焉有工作不落地、社会不买账之理?若此,则人心莫不思归,企业将无往而不胜。
(本报记者 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