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商业模式。可是,“道可道,非常道”,真正有个性有文化,做得风生水起的企业不多。
为什么美国企业在世界大行其道?源自他们的文化特质。这就不由不说起好莱坞。好莱坞文化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创新、进取与开拓精神,具体表现为恢弘大气的场面、荡气回肠的英雄情结、令人眼花缭乱的3D特效,这些电影元素虽然缺少深邃性,但却以一种至为简单的方式极大地弘扬了普世价值,这正是好莱坞文化能够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引起共鸣的关键。可以说,好莱坞大片充当了美国实现全球经济利益扩张的急先锋,在我们享受好莱坞大片视觉盛宴的同时,可口可乐、麦当劳、微软、IBM、戴尔、苹果,这些美国引以为傲的“世界500强”品牌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或者说我们被好莱坞的文化个性感染了。(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皇明太阳能当家人说,为了品牌推广,最初他们发科普小报,然后做科普“万里行”、科普讲座。企业成立到现在才10年,科普“万里行”就搞了8年。他们每年推广太阳能100多万平方米,这一数字相当于欧盟的总和,比北美多两倍。这是一个新产业,他们自觉充当起太阳能产业的传播任务,像布道师一样。他说,在任何公开场合都不提皇明这一品牌,只说太阳能。人家说我们一直在给别人做嫁衣裳,做科普啊、宣传啊,让整个行业受益。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学雷锋精神。我做了,口碑好了,消费者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我的产品会多卖。实际上最后我们把自己嫁出去了,而且嫁得最好!(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不论是美国的国家“布道”战略,还是企业独自扮演“布道者”的角色,企业想成功一定得有自己的“道道儿”。没有“道道儿”,跟在别人后面“瞎学”,或者跟着所谓的社会潮流“瞎跑”,企业都会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社会就不认可――顶多是在生存而已。
时下,好多企业在生存线上打拼,并未来得及考虑怎样布道的问题。可是,企业要发展,布道问题不容回避。不妨学学上述企业的做法。
一、淡化自我,耐心做事。在推介自己时,企业应放平心态,彻底“忘了”自己,不能动不动就宣传自己如何,让消费者觉得腻味;无私和利他才是正确的选择。安利在大陆历经挫折,但他们的专业化和团队成功模式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凡是用过安利产品的消费者,下一次还是想起要用安利(且不论其效果长期看是否真的卓越)。皇明集团、青岛海景花园酒店的利他文化背后,不也是“有意忘掉”自我、静下心来耐心为客户做事的吗?在消费者看来,纯粹的企业最可爱,这样的企业注重结果导向(服务社会)而非目的导向(企业挣钱)。群众的眼睛最亮,消费者最聪明,企业不能抱侥幸,半点糊弄都要不得。――作为布道者,你具有耐心了吗?
二、做好文化定位。企业文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首先是企业文化寻根。凉茶有的是,但融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科学跟进定位策划,及时促成品牌形象的真不多。王老吉做到了,居然还成了民族品牌,且民族品牌的定位越来越明晰。这种现象值得深思。麦当劳怎样?曝光后照样火得很,因为专业化,把消费者健康的需求、炫富的心理分析透了。IBM呢,一直就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超大型机器制造商……遍看这些美国企业,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他们企业文化的胜利。我们本土企业,文化的根肯定在中国,可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同质、同构关系怎样?我们的企业文化怎样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发展?――作为布道者,你研究透了吗?
三、长期坚守念“正经”。站在消费者角度,从问题开始到需求创新。皇明成立到现在才10年,科普“万里行”就搞了8年。安利从踏进中国的那天起,就从未一天间断过培训、示范、督导、服务。这需要坚守,这种力量来自什么?“企业宗教”!对企业理念和文化近乎痴迷的坚守,促使每个成员坚定不移长久坚持走好每一步。日本企业也是这样,他们把市场需要作为第一目标,所以他们成功了。反观我们有些企业就不是这样,天天在想挣钱,在想成本,可是消费者到底在想什么企业很少过问,或者说懒得过问――反正卖出货是硬道理。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经”念歪了,市场的“报应”也会毫不客气。胶囊陷入“工业明胶门”,这样的企业之道算哪一门子正道?布道者要布正道,不能念“歪经”,要树立社会本位,而不是企业本位。翘着脚走不了几步,自己就会气喘吁吁,别人看来也很滑稽。
四、构建专业团队。名大学不是因为其建筑恢弘而名,而是以名教授、名专业出名。企业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化强的专家团队。把食品做得比个人做得好吃、实现量产,这是一般企业应该做到的,因为企业汇聚着的是组织的力量,应该把事情办好,办不好就是无能;可是,把食品做得“不像”常见的食品,而是开发成为功能食品,对不同的疾病具备辅助治疗作用,这就不是一般企业能做的了。可见,一般企业的要求是“像”,专家企业要求的是“不像”――超越常态。这叫个性,个性的基础是高度专业化。数数企业里有几位专家,就知道有没有资格当这个布道者。
(编辑部 彭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