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霓虹满街的秋夜里,风凉爽爽的,猛抬头,一轮明月从高楼后面闪跃出来。生活在霓虹灯闪烁的城市里,有多久没有邂逅这美丽的月亮了?
在感叹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看着城市天空的月亮,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小时候故乡的月亮。
我的家乡,在西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那时候,闭塞的山区没有电,夏天的晚上,人们吃了晚饭,便不约而同地来到一个集体的大场院,大场院泼洒过水,又用碌碡压过好几遍,地面相对结实了许多,清扫过后非常干净。
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伙,席地而坐;小孩子们就地坐着,或者躺着,插空在大人堆里。大人们手里拿着芭蕉扇,为小孩子们扇着凉,讲着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讲着讲着,月亮从东山后面爬了上来,场院里顿时明亮起来,人影也渐渐清楚起来,小孩子们再也按捺不住,你追我赶,在场院里跑了起来。
大人们则大呼小叫,喊着自己家孩子的名字,一时嘈杂起来。等孩子们跑累了,重新回到大人们身边时,大人们又开始重新拉呱:“月嫲嫲,挎着筐,也拔菜,也采桑,喂的蚕宝宝,大胖胖……”好多年过去了,这几句童谣,也口口相传了下来。
故乡的月亮,不仅陪伴着孩子们成长,更陪伴着山村父老乡亲辛苦劳作。
记得那一年,大概是八月十六,月亮特别地好,照着大地,如同白昼。从小上过私塾的父亲,识文断字,却独独不认识钟表几时几分,他习惯估摸时辰,也许感觉外面光线明亮,便自己起床,带着镰刀,挑着花筐,拿着镢头,去地里刨地瓜去了。干了好久好久,估计是累了,便坐在地头吸烟休息。等月亮西沉,东方日出的时候,父亲已经干完了大半块瓜地。
另外,掰烟、绑烟、扒玉米,好多农活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的,没有电的年代,山村的记忆是与月亮同在的,记忆中总感觉月亮很亮很亮……
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如烟,好多事情都慢慢消失在记忆里了,唯独故乡的月亮是不变的,故乡的月亮成了漂泊在外游子们的牵挂,也成了割舍不下的乡愁。
(热心作者 刘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