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 Internet Explorer 或使用 Google Chrome 浏览器。
如果您在使用双核浏览器,请切换到 高速 / 极速 / 神速 核心。

麻雀趣事

当前位置:首页 > 丰华报详情 >
2021-09-03
点击
  立秋刚过,空气中就有了凉爽的气息。吃完午饭,“秋乏”的感觉让我想直接就躺在沙发上。但这时窗外传来了一阵鸟叫声,我懒洋洋地起身走到阳台打开窗户,叽叽喳喳的声音伴随着温热的秋风立刻就涌了进来。
  原来是楼前院子里落了一群小麻雀,不知在争抢着什么。仔细一看,竟是地上散落着不少黄小米。或许是装小米的袋子破了,不小心撒落在并不光滑的水泥地面和平缓的草坪上,主人没办法再收回了,索性就不要了。亦或许是过了夏的小米不好喝了,任性的主人故意撒在这里喂鸟的。倒是得意了这群麻雀,它们肆无忌惮的样子一下子就让我没了睡意。难得能看到这么多麻雀,而且还这么近!赶紧拿了个小凳子坐在阳台上,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这群抢食的麻雀。
  很多人是不喜欢它们的,觉得麻雀一身灰色毫无亮点,更找不到什么个性和特点,甚至连叫声也有些过于单调。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60、70后是不会讨厌的,那个年代穿的衣服都是蓝色或军绿色,麻雀的灰色在我们看来倒也是除去花花草草以外比较耐看的色彩了。当然我们并不太关注它是不是好看,小伙伴儿们凑一起想的都是怎么能逮上几只,用火烤着吃,打打肚子里的馋虫。
  那时候大家到处搜集废旧的自行车轮胎,割成两块长皮子,搞块粗细大小合适的树杈做个弹弓。下午一放学,便三五成群,拿上弹弓去打麻雀。麻雀的灵巧和轻盈是不输给任何一种鸟儿的,也只有技术高超的小伙伴才能打下来三两只。趁着天黑前,像将军一样,带着我们这些小跟班找个避风的地儿,找柴草生堆火,把麻雀扔火堆里烤。火全灭了就扒拉出来,也不管它熟不熟,撕扯着就把烫手又烫嘴的麻雀肉下肚了。至于味道,都是吃完了再去回味的。毕竟那时候饭都吃不饱,哪里顾得上去品到底是什么滋味!
  更令我们向往的还是掏麻雀窝。每到星期天,胆大的孩子就爬上大队或者学校的房顶,从瓦片底下的麻雀窝里掏麻雀幼崽。我向来胆子小,只是跟着在下面望望风,从来不敢上房顶。但有一次不知哪儿来的胆量,跟着他们就上了屋顶。学着他们的样子在学校屋顶上跑来跑去,还倒着趴在上面掏鸟窝。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吓人了,要是不小心掉下来可就出大事儿了。
  有一次碰巧掏了一窝幼崽,小伙伴们就把它们分了,拿回家去养着。商量好了都说是邻村那个“二流子”给的,绝不敢说是自己掏的。我也分到了一只,但拿回家养了一晚上,父亲就把它送人了。家里除了鸡和猪,父亲是不让养任何东西的。说什么“玩物丧志”,长大了没出息,找不着媳妇挣不着钱。我很怀疑父亲这个说辞,肯定是因为家里缺粮,那点小米实在是不舍得给鸟吃。为此我还一直关心着村里最喜欢养鸟的胜子哥,他家里光景一直不好,学习也跟不上,很早就退了学回家种地,都二十出头了还没娶上媳妇。这让我一度觉得父亲说得是极对的,绝对是因为养麻雀造成的!后来我外出求学、工作,听说胜子跟着亲戚去青岛打工了,几年后领着个外地媳妇回村开了家食品厂,一跃成了村里的首富。父亲提起他,还直夸他是村里同龄人中最有出息的。我随口附合着,想起父亲当时“玩物丧志”的理论却又不自觉地偷着笑了。
  正想着呢,麻雀们扑扑楞楞地飞了起来,落在了不远处的树上。叽叽喳喳的声音瞬间减弱,只剩下零星的叽喳声。原来是一只猫冲了过来,吓跑了这些小家伙儿。那只猫东瞅瞅、西瞧瞧,像巡视领地般转了一圈,貌似没发现什么中意的东西,悻悻而去。等它走远了,胆大的几只麻雀率先飞了下来,灰色的小脑袋一边上下抖动着,一边左右转动观察,生怕那只猫再杀个回马枪。片刻,看猫也没有再回来的意思,剩下的麻雀也都飞了下来,那片流动的灰色一刹那间又复原了,“狂欢”继续。
  想当年受“四害”名声的影响,捕杀麻雀是没人管的。现在麻雀已经成了国家保护动物,再也没有人去捕杀它们了。最关键的是我们不再饿肚子,也不用先吃下去再品滋味了。中国早已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去年底又实现了全面脱贫,伟大的中国梦未来可期。国富民强的时代到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美好更是日新月异,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感谢这群意外出现的小麻雀,给我带来了“叽叽喳喳”的详和安宁,陪我度过了这段幸福愉快的时光。
(禹田经营部 逄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