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当你说出一个规律或者想出一个办法时,甚至是一个已经被科学证实过的事,总有人会跳出来,用一个反面的例子来反驳你,看似他们说的并没有错,也是现实中存在或者已经发生过的,但这却忽略了一点,就是个例永远不能代表共性。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是被科学证实过,被医学临床试验采集了无数样本之后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但往往这种时候,就会有人拿张学良举例,说他每天抽烟活到了101岁。当然也会被毫不客气地反驳:他不抽烟没准能活到111岁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多数人也都遇到过,争论起来都是谁都不服谁,最后不欢而散。
闲时的争论算是无伤大雅,但还有些人,在上级下达任务时,毫无大局意识,不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先去盘算自己心里的小九九,为任务完成找足了借口。实在推脱不过时,便将“个例大法”拿出来,哪个公司运行这种方案没成功,哪个人完成任务有困难……如果每一个个例都纳入考虑范围,使个性问题共性化,简单问题复杂化,最终很多方案只能不了了之,导致公司决策难以执行。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种困境呢?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把个例当共性,做事讲求依据。公司出台新的政策方案时,如果确实有重大闪失,身为公司的一员,及时发现提出不同建议是应该的,更是主人翁精神的体现;但如果该决策有存在的依据,即有益于公司整体利益,并无重大失误,那么不管是部门还是个人都应该提高思想意识,从公司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出发,积极克服困难,无条件执行公司决策,推动公司决策顺利实施。
不把个例当共性,不是抹掉了个例的存在,而且用更加有依据的共性作为做事的依据。在科学实验里,单个样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经过反复试验、论证、研究后的结论才能成为各种定理,被写进教科书。在企业中更是如此,看似充分考虑每一个人的需求之后做出的决策,往往冗长复杂难以实施,附加各种特殊情况,然后各种特殊情况无限叠加,最后疲于应对、难以解决;简单直接从解决问题出发,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做的决策,反而身正不怕影子斜,以不变应万变,在各方论据中成为最站得住脚的那一方。
(总经理办公室 傅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