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卷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毛利额削弱,各项运营成本不降反增。在此背景下,资金管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资金流贯穿企业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是连接业务活动与财务结果的核心要素,是业财融合的“硬纽带”,所以建立业财一体化资金管控模型,实现资金管控从被动的“事后核算”转向主动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优化”,确保业务增长与财务稳健动态平衡,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控制风险的核心手段。
一、事前引导:“业务-资金-财务”模型搭建
以预算管理为起点,业务端根据年度经营目标,制定销售计划及费用预算,明确具体业务活动的资金收支情况;财务部根据业务预算编制资金收支预算,反推业务可行性,也就是明确资金管控节点;当业务回收期超出可承受的流动性底线时,提前预警并要求业务调整策略,形成一套资金预测管理模型。
二、事中控制:动态化过程监管
通过资金流串联业务与财务,一方面,财务部可实时监测现金流入流出平衡,将资金流动性风险传导至业务端,提前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业务风险也可通过资金流快速传导至财务。例如,销售端签订的低毛利合同,可能导致“有收入无现金流”;采购端集中支付大额预付款,可能引发短期偿债压力。由此财务端可将资金风险防控指标嵌入到业务审批流程,业务端在决策时主动评估资金影响,如订单利润率、回款周期等。
该过程需要业财协同、目标一致,加强沟通协作,并利用数字化技能,如数据分析、财务建模等方式,打通业务数据(订单、库存)与财务数据(付款、回款),实时预警异常指标。提升资金预测与风险分析能力。比如:应收账款超期未收回,如设定信用期为60天,超期10天触发预警;存货周转率低于行业均值,提示库存积压风险。
三、事后优化:风险闭环管理
根据资金监控结果与环境变化,除了通过制度、流程、工具等手段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影响程度,还需定期复盘资金风险事件,完善风控策略。结合自身行业特性与业务模式,持续完善闭环管理机制,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通过以上路径,企业可将资金管控从财务部门的“独角戏”转变为全员参与的“协同战”,通过数据驱动、业财协同与流程优化,最终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精细化管理中提升韧性,穿越经济困难期,行稳致远。
(财务部 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