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的人了,再谈这个话题,似有不妥,会被人认为老不正经。相守几十年的爱人,往往早已变成了亲人,多了亲情,少了激情,就像左手摸右手,心里不发抖。但能真正相守几十年的两个人,也许就像极了左手和右手,融合成了一个人,至死不渝。
看到世上少有恩爱一生、永不后悔的灵魂伴侣,多是吵吵闹闹、凑合过日子的世俗家人。就想借这个话题说两句,也许会对尚未成家的年轻人们有所启示吧。
在绝大多数过来人的眼晴里,良配就是郎才女貌,不吵不闹;起码要门当户对,相互般配;如此才能白头到老,相伴一生。而在年轻人的眼里,爱情似乎更偏向于当下的感受,甚至部分人只追求爱情的“观赏性”。但我认为,灵魂伴侣更应该是三观一致,一生同频。喜爱对方的才貌,钦佩对方的灵魂,包容对方的缺点,追随对方的言行。不离不弃、相互忠诚才能够执手一生,相爱一生,一路同行,走过山高水长,看遍世间风光。当然,这确实很难!
爱情是个宽泛、空虚的话题,千对夫妻千对样,很难描述。但自从看了一篇描述林徽因和梁思成爱情的文章,又似乎觉得世上有了一个样板,值得人们憧憬和向往。实话说,我原来一直对林徽因有偏见,认为她虽有才貌,但心性轻浮,导致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个人为她纠缠一生。但她的人生轨迹,证明了她对爱情定位的准确和把握,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人的命,天注定。不得不说,林徽因是幸运的,虽然幼时没有美满的家庭,但上天给了她一个优秀的、十分宠爱她的父亲,带她读书游历欧州,开阔眼界。而正是因为拥有这份阅历造就了她传奇爱情的一生。在那个年代,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没有这个经历,就没有她与徐志摩的相遇,就不会有《你去》、《变与不变》、《偶然》这些传承一世、浪漫委婉的诗篇。没有她父亲林觉民与梁思成父亲梁启超的世交,就没有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相遇,也就没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留学相伴,没有两个人对建筑学共同的追求,当然也就没有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创建,没有了战乱时一起在云南昆明、四川李庄的逃难,更没有了两人沉淀爱情、相伴相守的烟火气。当然,没有中国哲学第一人——金岳霖一生不娶的相守,北京总布胡同、云南昆明的相伴,就不能佐证林徽因的优秀、忠贞和高尚的灵魂。在和这三位追求者相处的过程中,林徽因看得透,也能拎得清,做出了最佳选择。所以,仅就爱情而言,林徽因活成了一个传奇,她不缺浪漫情怀,却也不会轻易被浪漫冲晕头脑;她享受爱情的甜蜜,却绝不会做爱情的俘虏。她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活得通透,什么叫拿得起、放得下,什么叫简单纯粹、明亮坦荡的爱情。
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不会像林徽因一样遇见三位如此优秀的追求者,将爱情融入传世的诗篇和文学作品中。但抽丝剥茧,抛开爱情表面的糖衣炮弹,我们应当看到林徽因除却家世和才情以外的坚定心性。爱情,应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它应该让人更自信、更有动力提升自己。年轻人或许应该明白,爱情并非是失去自我,而是找寻真实的自我,忠于自我,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如此才能长久相伴。
(资产管理板块 张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