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裹挟着年味,将归乡的思绪吹得愈发浓烈。客厅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商量着过年的行程。窗外的梧桐树光秃秃的,枝桠间挂着几片倔强的枯叶,在寒风中轻轻摇晃。
女儿因为工作无法回家过年,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头,在平静的湖面激起涟漪。妻子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要不我们晚两天回去?让女儿一个人在家,我实在是放心不下。”她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透过层层楼宇,看见了独自在家的女儿。我望着墙上新挂的日历,红色的数字一天天逼近除夕。父母从老家打来电话时,话语里满是期盼:“什么时候回来?你爸已经把腊肉都熏好了。”我的心早已飞回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院。
儿子坐在我们中间,低头摆弄着手中的魔方。妻子轻声问他:“宝贝,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合适?”孩子抬起头,眼神在我们之间游移,魔方在他手中转来转去,发出轻微的咔嗒声。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小声说:“我想早点回去,早点见到爷爷奶奶和姥姥。姐姐已经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我们再早点回来陪她就行。”
孩子的话像一缕春风,吹散了凝结的空气。妻子眼中的担忧渐渐化开,她伸手揉了揉儿子的头发。我忽然发现,这个平日里调皮捣蛋的小家伙,已经学会了在父母之间寻找平衡。他的提议既照顾到了爷爷奶奶的期盼,又顾及了妈妈的牵挂,更难得的是,他还记挂着独自在家的姐姐。
决定行程的那天晚上,儿子悄悄画了一张行程表,用稚嫩的笔迹标注着“回家”和“回来”的时间。看着那张充满童真却又体贴入微的行程表,我和妻子相视一笑。原来,在我们纠结于天平的两端时,孩子早已用他纯真的心,找到了最温暖的平衡点。
腊月二十九的清晨,我们踏上了归乡的路。儿子坐在后座,兴奋地数着路边的行道树。妻子握着我的手,轻声说:“其实早点回来也好,可以给女儿一个惊喜。”我望着后视镜里儿子雀跃的小脸,忽然明白,家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相互理解、彼此成全的温暖港湾。
(信息部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