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有段时间厌学了,就想下来种地干活。当教师的父亲啥也没说,就带着我去地里锄草。一天不到,我就不干了,要再回学校上学。倒不仅仅是累坏了,更主要的是地里没有闲人,更别说能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了。父亲给我讲了很多,大多是我似懂非懂的。印象比较深的几句话是:人不能碌碌无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农民种庄稼收获粮食,工人操作机器收获产品,都是在创造价值;庄稼地里的活很辛苦,你现在的身体承受不了;你现在是学生,只有先把学上好了,开了视野长了见识,长大了再去选择干农活还是其它工作;虽然劳动无贵贱之分,但还是希望你成为一名脑力劳动者,不希望将来当农民。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劳动”这个概念。再后来就去外地读书、工作,在家的时间少了,农业劳动也就越来越远了。直到读过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认识了孙少平等一群鲜活的劳动者,才对劳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路遥先生的笔下,一直都在歌颂一个主题:劳动的价值和光荣。
孙玉厚老汉朴实无华,从不抱怨,他对生活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劳动上。他帮工种地,挣钱供弟弟读书、工作,直至结婚成家;供孩子们读书,照顾老母亲。当女婿王满银被劳教时,当儿子孙少安砖厂破产时,当家里吃不上饭时,当弟弟要娶媳妇时,孙玉厚没有一句话,就是一个选择:去地里干活!虽然孙玉厚的劳动更多的是无奈,但正是他对生活的努力和对劳动的坚守,这种劳动带来的生命的厚重,才造就了朴实沉稳、执着追求的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
孙少安是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从六岁开始砍柴,十三岁辍学在家,大山里、田地里、砖厂里……他留给我的印象总是在劳动。和他的父亲孙玉厚一样,他把家庭所有的希望都用在对庄稼活儿的加倍付出上。因为有了对劳动的热爱,让他在放弃润叶时情感上有了寄托,让他在砖厂破产时可以熬住。在孙少安眼中,劳动的主要价值是吃饱饭, 是过上好日子。
主人公孙少平是孙家第一个真正走出去的人。他走出去虽然是为了追求独立和自由,还有对书报的热爱,但他留给我更多的还是劳动的身影。
“每当他从校门外的坡底下挑一担垃圾土,往学校后面山地里送的时候,只感到两眼昏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只是吃力而机械地蠕动着两条打颤的腿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蜒。”孙少平吃着毫无营养且填不饱肚子的两个黑面馍馍,还坚持每天“雷打不动”地劳动,就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为了有更多读书看报的机会。无论是黄原的揽工汉、还是成为大牙湾煤矿工人,孙少平始终保持着对劳动的极度热爱和执着,使得自己对人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使得奋斗的道路上有了基础和寄托。
对孙少平来说,劳动不仅仅是活着的主要形式,还成了灵魂自我磨炼、净化和成长的途径。孙少平正是通过克服身体的困难投入到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深度的思考。
孙兰香读高中时外出兼职打工、田福军书记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书中有更多有关劳动人民和劳动场景的描写,这是路遥先生对于普通劳动者孜孜不倦追求的赞歌——“劳动最光荣”。
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在不同的岗位创造着不同的价值。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把一个人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让一个人变得有魅力,改变着一个人的气质,有着更好的未来。
劳动创造价值,平凡而伟大。
(禹田经营部 逄金彪)